项目落地,等不起! 不久前,位于中山市翠亨新区马鞍岛主干道未来大道的中兴智慧园项目正式封顶。然而,去年8月,这个总建筑面积19.89万平方米、包括18栋楼宇的大项目还在面对棘手的股权纠纷“拦路虎”,落地遥遥无期。 中山市中级人民法院(简称“中山中院”)创新司法服务方式,积极介入调解,高效妥善化解了各方矛盾,最终依法助推停工已7年之久的项目复工复产。 这是中山法院聚焦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这一目标,创新司法服务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 近年来,中山法院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立足审判职能,坚持能动履职,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上示范争先,以有力举措营造最优法治环境,以高质量司法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9个项目架起司法合作的“深中通道” “法官,这个股权纠纷如果不能解决,我们的项目就没办法落地。” 2023年8月15日,中山中院受理了一宗股权转让合同纠纷。翠亨新区重点产业项目“中兴智慧园”开发公司的关联公司因股权转让纠纷被诉至法院。到了9月,深圳某公司负责人黄先生再也坐不住了,他从深圳赶到中山中院,焦急地找到了承办法官王瑄。纠纷源于2021年。因为所属公司与其他企业存在债务纠纷,“中兴智慧园”项目部分物业被用于抵偿债务,先后两轮诉讼让这个重点项目陷入了长时间停工。二审期间,承办法官王瑄了解到各方均有解决纠纷的意愿,于是召集各方开展调解。“深中通道马上就要通车了,我们的项目就在中山一侧出口处,即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但因种种原因已停工多年,我们想尽快解决纠纷,尽快复工,让项目起死回生!”黄先生的诉求非常明确。在调解过程中,王瑄发现,各方因项目停滞焦急万分,但又因先前签订的多份协议未得到妥善履行,导致相互之间缺乏充分信任。王瑄将破局的重点放在了消弭误会上,向大家厘清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与各方共同商讨调解方案。案件很快迎来重大突破。法院依据申请,追加三家公司作为第三人参与调解,又积极推动案外人中山某公司作为债务履行担保人参与调解。历时两个多月,最终促成各方达成了以部分现金以及房产作为抵债方式,并且符合翠亨新区产业政策的清偿债务调解协议,促成诉讼标的超1.32亿元的案件圆满解决,依法助推马鞍岛停工7年之久的“中兴智慧园”产业园项目复工复产。“近年来,全市法院围绕中山抢抓深中通道通车这一历史机遇,为‘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提供精准司法服务,妥善化解涉及土地、投资、合同、劳动等纠纷,依法平等全面保护投资主体合法权益,促进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中山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罗嘉浩表示。同时,为促进深中一体化融合发展推动相关工作落实,2022年,中山中院制定了《中山与深圳司法协作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与深圳中院签署《支持和保障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司法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动六个方面19个项目战略合作,为两地架起了司法合作的“深中通道”。 
▲2022年8月,中山中院与深圳中院签署《支持和保障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司法合作框架协议》。 近四年来,中山中院坚持平等全面依法保护原则,织密司法政策,先后出台了《关于为抢抓机遇开创中山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加强营商环境保障31条”“惠企13条”等文件,全市两级法院成立以“一把手”为组长的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全方位优化司法服务保障,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不断取得新进展。2023年度全省营商环境评价报告显示,中山法院牵头的营商环境指标稳步提升,其中“企业破产”一级指标跃居全省第五名。 主动回应司法需求,依法服务保障“工改” “现在开庭。” 近日,一起行政处罚案件的庭审旁听活动在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举行。庭审现场有近70名来自中山各镇街的听众——他们是镇街分管“工改”的领导班子成员及执法工作人员。旁听的目的,是通过真实案件提高“工改”综合执法队伍的执法水平,从源头上减少行政争议。 
▲一起涉“工改”行政处罚案件的庭审旁听活动在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举行。 “我感受到了庭审的严肃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告诫我们在工作中要确保公平、公正、公开。”
中山市大涌镇党委副书记胡中华表示,庭审旁听增强了该镇执法队伍在日后“工改”执法工作中的底气和自信,大涌镇也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规范执法流程,深化工作改革创新。近年来,中山市为克服土地瓶颈之困,化解停滞落后之危,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果断启动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攻坚战,为高质量发展拓展土地利用空间。中山法院坚持能动履职,主动回应“工改”司法需求,依法服务保障“工改”工作。“涉‘工改’案件主要集中在企业搬迁腾挪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租赁纠纷、行政诉讼等领域。全市法院在立案、审判和执行环节加强审查识别,组建专门审判团队负责此类案件审理,由具有审理涉土地纠纷类经验丰富的法官担任承办人或审判长,推进涉“工改”案件的审判执行。”中山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桂兰表示,近年来,全市法院妥善审结了一系列标志性案件,如东区街道九亩湾工业区项目升级改造范围的白沙湾村委会土地财产损害赔偿纠纷系列案,一揽子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力促全市最早获批“村企合作+单一主体归宗”项目。审结黄圃镇大岑工业区系列案,促成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628亩土地以“零纠纷”完成土地整备,保障连片整合用地面积最大的“工改”项目。“工改”工作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大改革,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在诉讼中,当事双方围绕案涉土地收回后的经济损失赔偿等问题往往存在较大分歧,但项目落地往往“等不得”。为此,中山中院创新“先判交地”工作方法,以法律手段破解土地交付瓶颈,助力项目落地加速。在审理西区沙朗8万平方米涉“工改”土地租赁合同纠纷案中,二审期间各方当事人矛盾较大,赔偿问题处理可能延缓案涉土地的开发利用。中山中院找准突破口,对于双方解除合同、收回土地等均无争议事实,采用“先行判决”方式将案涉土地优先交付“工改”,赔偿问题后续处理,依法助力低效工业土地及时参与升级改造。据统计,截至2024年4月,中山市法院办理涉“工改”案件56件,案涉标的总额1.5亿余元,促成超1200亩土地纳入“工改”版图。 深化诉源治理
助推高质量发展 今年4月12日,中山中院联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山监管分局举办《金融纠纷诉源治理工作备忘录》签署仪式暨金融纠纷专项治理研讨会。 
▲中山中院联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山监管分局举办《金融纠纷诉源治理工作备忘录》签署仪式暨金融纠纷专项治理研讨会。 会上,中山中院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山监管分局签署了《金融纠纷诉源治理工作备忘录》,从搭建协同治理平台等十个方面全方位开展合作,推动中山市首个金融纠纷调处中心建设,共同强化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金融市场健康生态,促进中山金融高质量发展。4月23日,中山市第一法院与西区街道办事处签署《合作诉前调解工作共建共治协议》,设立“中山市行政争议调解中心西区工作站”,西区街道成为全市首个与法院签署诉前调解合作协议的镇街。5月30日,中山市第一法院坦洲法庭、澳门同乡会、坦洲镇侨联召开合作共建工作会议,全国首创“坦澳相融”工作机制,以高质量司法服务推动涉澳纠纷多元化解。6月5日,全市首个涉外涉侨家事调解服务站揭牌。市第一法院火炬开发区人民法庭与中山港司法所、中山港街道妇联、火炬公证处在博凯社区联合设立涉外涉侨家事调解服务站,联动破解粤港澳涉外家事调解难题。一个个“第一”,一次次“首创”,是中山法院主动融入中山市“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做深做实诉源治理的生动实践。“全市法院将综合提升审判质效、深化诉源治理和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融入中山市‘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中山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程建峰介绍,中山中院出台了《中山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加快构建“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实施方案》《关于全面加强诉源治理工作推动矛盾纠纷诉前化解的实施意见》,深入开展“马锡五审判”方式新时代中山实践活动,推动“调解超市”“同心网”“庭所共建”等一系列创新实践,不断推动纠纷化解工作向源头防控延伸。在中山市委政法委的坚强领导和各方的不懈努力下,全市诉源治理不断取得新成效。2022年,全市法院诉前调处47739件,调成24140件,民事诉讼案件同比下降8.79%,扭转了多年来案件数持续上升的趋势,首次出现案件下降拐点。2023年诉前调处72259件,调成38747件,民事诉讼案件同比下降6.51%,降幅排名珠三角法院第二。今年以来,新收民事诉讼案件持续下降,已连续第三年呈现下降态势,全市法院收案、存案下降明显,结案效率持续提升。“随着深中通道的通车,中山迎来了进一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的历史性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市法院将全方位竞标争先,各领域争创一流,以实干担当开创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中山中院党组书记、院长廖万春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