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新学期的大门已然开启,告别夏日的慵懒,珍藏暑假的美好,背上装满梦想的书包,同学们重返生机盎然的校园。新学期,新开始! 开学季,还有一位“老朋友”如期而至,他就是——中山法院的法治副校长。 近年来,中山法院创新实施法治副校长“香山星火计划”,构建“五个一”工作机制,以“专业师资+系统规划+量身定制+现场教学+家校社联动”五大保护体系融通发力,探索出一系列具有中山特色的创新模式,培育了一系列“国优”“省优”普法品牌。 2024年以来,中山法院成功争创国家、省、市级表彰35项,涌现出全国“八五”普法表现突出单位等榜样典型,为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了坚实司法服务和保障。 一、一个高标准组建的专业队伍 将加强法治副校长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两级人民法院院领导带头示范担任法治副校长。2024年8月,中山中院与市委政法委、市普法办、市教体局等多部门举办聘任仪式,选派62名资深法官担任学校法治副校长,创历年人数最多,实现全市直属中小学校全覆盖。举办专题培训,结合真实案例开发课程,涵盖“预防犯罪”“网络保护”等多个领域,为法治副校长精准化授课提供更优支撑。2025年7月,中山法院法治副校长在全省法治副校长微课比赛中获评优秀。 
二、一个系统集成的工作机制 深化“新时代法治育人工程”,与市教体局签署共建协议,明确7项措施,完善“横向联通、纵向联动”工作机制:即横向推进与市教体局“院教联动”法治共建、纵向培育两级人民法院“一法院一品牌”,构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新格局。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落实重点任务,建立考评机制,对工作成绩突出的法治副校长通报表扬。建立信息互通和数据共享机制,挖掘、分析、总结未成年人保护的典型案例、研判未成年人保护的特点、规律和问题。 
2024年以来,中山法院法治副校长对未成年人保护有关问题发出司法建议4篇,反馈率100%,推动有关行业部门及时堵塞漏洞、健全长效常治机制。 三、一套量身定制的普法方案 深化“1+3+5+N”普法服务体系(1个志愿普法服务平台+民法典等3个普法讲师团+5大法治宣传阵地+N个特色普法项目),发挥全国普法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及法治副校长宣讲团的引领作用,不断擦亮“四维体验式普法” “香山法雨”等品牌。 
其中,全国首创的“模拟法庭”项目,连续12年成为中山高中新生珍贵的“集体记忆”,参与师生逾30万人。连续举办四届“中学生法治情景剧大赛”,网络展播吸引全社会超过10万次点赞。创新“法槌花开6+1”体验模式,为7000余师生订制“普法菜单”走进法院零距离体验。举办“壹法中山杯”法治动漫创作大赛,影响力从中山扩展至内地、港澳及“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评选出优秀作品8000余篇。 四、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普法阵地 与市普法办在市级层面推动庭审警示教育教学点、“人民法官下村居”服务站、“法槌花开”零距离体验点、港澳内法治地体验点等5大法治文化宣传阵地,其中“港澳青少年内地法治体验点”被确立为全市两大法治宣传教育主阵地之一,至今接待港澳访问交流团1500余人,得到最高法院、省高院、市委、港澳中联办的肯定,获评全国法院文化建设特色项目。 
打造“香山融+”法治文化交流融合品牌,入选广东法院服务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创新事例、全省“2024高质量发展微观察”创新案例。推动“凤凰山”环境审判宣传教育基地、三乡岗泉村法治文化长廊、中山影视城普法研学点等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法治副校长将实景教育与案例研学紧密结合,让普法课堂变得“有料”更“有趣”。夯实网络普法阵地,打造
“钟小法”“法小槌”等文创IP,制作《爱的监护人》等未成年人保护主题影视作品在校园展播,倾力呈现一批青少年喜闻乐见、温暖人心的法治文化精品。 五、一组立足长远的教育规划 完善家校社协同教育机制,共同打造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全国首创“父母课堂”品牌,聚焦涉未成年子女的婚姻家庭纠纷,融合“普法教育+实质解纷+成长指导”,从“心理+法律”两方面对亲子关系进行指引,先后到南区竹秀园小学、中山市阳光学校等开展“父母课堂”6场次,惠及群众600余人。 
法治副校长定期到校“坐班”,
积极参加校园综合治理,市第二人民法院法治副校长根据某中学心理咨询过程中发现的线索,迅速向辖区公安机关报警并传递初步证据,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创新人身安全保护令、亲子关系评估等10项制度,建立实体化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4个,引入指导团队4个,指导老师12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63次。健全“诉前心理辅导—诉中柔性教育—诉后持续回访”全链条解纷模式,2024年至今,涉未成年子女争议案件调解率达90%以上,努力实现“上好一课、调解多案、治好一片、服务一方”的治理效果。 接下来,中山法院的法治副校长们整装待发,即将陆续进入各个校园,为大家送上开学“普法”大礼包。敬请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