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我国有近2亿未成年网民,互联网普及率超过97%。网络已成为广大未成年网民探索世界、学习成长的“第二空间”,但也潜藏着网络沉迷、网络欺凌等“数字暗礁”。引导学生健康上网、提升网络素养,既要政府部门持续加强监管治理和宣传教育,也要学校、家庭、企业等社会各界共同发力。 近日,中山市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联合工作室揭牌暨“‘未’爱守护E路同行”主题活动在中山海外传播中心举行,正式启动2025年中山市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主题活动。 
会上,“中山市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联合工作室”揭牌成立,市中级法院等多个部门获授“中山市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驿站”牌匾,这意味着中山多部门将积极探索“1+N”工作模式,构建网络空间治理和网络法治宣传工作合力,共同筑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坚实屏障。 
▲参加揭牌仪式的同学们。 “1+N”工作模式 其中,“1”是指联合工作室,由市委网信办统筹推进,联合各成员单位强化未成年人网络工作,形成常态化协同机制;“N”是指在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市教育体育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等单位设立的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驿站,立足各单位职责,整合庭审警示教育基地、人民法官下村居服务站等资源,面向未成年人提供案例警示、网络安全教育、心理测评疏导、专业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凝聚起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合力。 近年来,市中级法院创新实施“香山星火计划”,构建“五个一”工作机制,以“专业师资+系统规划+量身定制+现场教学+家校社联动”五大保护体系融通发力,与多部门协同推进“线上+线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探索出一系列具有中山特色、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创新模式,培育了一系列“国优”“省优”普法品牌。 
加强网络法治宣传教育。两级法院院领导带头示范担任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打造一支具备丰富的专业法律知识,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协调能力,更兼具政治素养高,品德优秀,作风正派,热心未成年人保护事业的法治副校长队伍,深入开展“法治进校园”工作。 
创新网络普法形式。全国首创的“模拟法庭”普法项目已连续开展12年,覆盖全市所有29所高中,成为中山高中新生一份珍贵的“集体记忆”。今年九月,这一活动将全新引入预防网络暴力等案例普法,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增强网络普法传播力。连续举办四届“中山市中学生法治情景剧大赛”,共评选53个优秀原创剧本,总字数超50万字,普法覆盖28万名师生,“十佳剧本”摄制视频的网络展播吸引全社会超过10万次点赞。 市第一法院举办“壹法中山杯”法治动漫创作大赛,影响力从中山扩展至内地、港澳地区及“一带一路”沿线留学生,吸引了央视春晚导演、网红动漫“大V”、港澳青少年、中山对口帮扶地区学生等动漫爱好者广泛参与,评选出优秀法治动漫作品8000余篇在网络展播。 
深化普法阵地建设。在市级层面推动庭审警示教育教学点、“人民法官下村居”服务站、“法槌花开”零距离体验点、港澳内法治地体验点等法治文化宣传阵地。 
下一步,中山法院将不断健全多部门协同机制,继续创新拓展沉浸式普法活动的形式与受众范围,进一步完善对未成年人的全方位保护机制,全力营造健康、文明、安全的未成年人数字生活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