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则喜讯从由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清华大学社科学院数据治理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共同主办的2025年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优秀案例年度征集活动评选现场传来——中山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中山市司法局古镇司法所联合报送的“构建‘5分钟响应,30分钟就地解’法治服务圈”成功入选全国100个优秀案例。 在这份亮眼成绩的背后,展现着中山法院以古镇法庭为着力点,与市司法局、古镇司法所等多部门协同联动,用巡回审判、驻点服务、多元联动的扎实实践,为基层治理写下“司法为民”的生动注脚。
巡回法庭开在家门口,矛盾化解不跑路 
▲谭震华法官在海洲巡回法庭成功调解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 “没想到法官把法庭搬到了村里,不仅解决了我的货款纠纷,还保住了我们和客户的合作关系。”拿到调解协议的某企业负责人感慨道。这是古镇法庭谭震华法官在海洲巡回法庭处理的一起买卖合同纠纷,被告拖欠13万余元货款,双方多次协商无果。法官阅卷后精准判断调解可行性,耗时半天多轮沟通,最终促成“先付3万+5期分期”的和解方案,既保障了原告权益,又给了被告经营喘息空间。 
▲马世卿法官成功调解一起健康权纠纷案件 这样的场景在中山镇村已是常态。海洲巡回法庭于2025年2月设立时,市第二人民法院马世卿法官敲响的“第一槌”,便化解了一起可能导致幼儿园停办的租赁合同纠纷。被告拖欠60余万元租金面临腾退,法官考量到上百名幼儿的就学问题,联动综治中心,协调出“分期付租+继续经营”的方案,既了结案情又守住了社会温度。截至目前,该巡回法庭已审理案件数十起,调解成功率超60%,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法官驻点全天候,响应服务零延迟 “5分钟响应”的承诺,靠的是司法力量的持续下沉。自2024年6月起,古镇法庭推行法官常态化驻点制度,安排法官进驻综治中心,与检察官、警官、律师组成“三官一律”服务团队,实现群众诉求“当场接、快速办”。 
▲谭震华法官曾为一起土地置换纠纷提供专业指导 在横栏镇综治中心,谭震华法官曾为一起土地置换纠纷提供专业指导——该镇九队因鱼塘经营不善,难以履行土地调换协议,涉及15亩土地和上百村民利益。法官现场分析法律风险,建议“以协商代诉讼”,避免群体性事件发生,为村委提供了清晰的化解思路。 
▲黄好娇法官在古镇综治办开展法官值班工作 黄好娇法官在首次驻点时,一上午就解答了宅基地纠纷、租房欠租等8类问题,群众直言“法官就在身边,遇事不慌了”。2024年以来,驻点法官累计提供咨询服务164人次,提前化解潜在纠纷105起。 多元联动聚合力,源头治理显成 
▲严明月法官调解了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 “30分钟就地解”的高效,源于法院和多部门、社会力量搭建的多元解纷网络。5月27日,古镇法庭联合镇调委会、青企协会成立“商务纠纷调解工作室”,为企业提供“调解+司法确认”一站式服务,实现涉企纠纷“前端化解、后端兜底”。市第二人民法院的严明月法官在调解一起电线货款纠纷后,当场为调解员开展普法培训,用“庭审+普法”模式让基层解纷力量“强技能、增底气”。 
▲严明月法官为调解员开展普法培训 这种“司法引领+部门协同”的模式,让纠纷化解效率大幅提升。2024年,“三官一律”调解案件380件,跨部门纠纷处置效率提升40%。从金融借款纠纷中为企业争取3年还款期,到幼儿园健康权纠纷中既促调解又强监管;从委托合同纠纷的规范审理,到土地纠纷的源头疏导,中山法院用专业力量将“枫桥经验”转化为治理实效。 下一步,中山法院将持续深化巡回审判、驻点服务等机制,把“家门口的法庭”建得更实,让“5分钟响应、30分钟就地解”的法治温度覆盖更广,为基层治理绘就更美的和谐“枫”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