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阳光问政 百姓满意
|
|
2011-08-01 来源:外网综合 【收藏本文】 |
|
|
从去年6月21日起,我市的老百姓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新名词“网络问政”,从以前抱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到现在有问题就“问政”的转变,这背后正是我市党委政府在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畅通社情民意方面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问政平台“汇民智解民忧” 一年来,我市网络问政工作中的几件标志性事件,一次次凸显网络问政倾听民意阳光透明所带来的民心喜悦: ■网民傲雪梅花在网上反映其土地承包纠纷问题,为让民众了解此案的事实真相,韶关市中院创新方式,对该诉讼案实行公开审理,并邀请网民代表旁听,公开宣判该宗网络问政涉诉案,得到了广大网民的一致好评,此案例也因此被评为我省网络问政经典案例。 ■有网民建议加强整治风度路步行街秩序混乱的问题,市委副书记林耀明亲自带队和网民到现场查看,并召开联席会、协调会,责成辖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进行专项治理,目前步行街的整治工作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网民反映沙洲尾晖景园G栋旁有两栋违章建筑,群众多次反映,职能部门进行处理后效果不理想,群众意见很大。市城管部门和辖区政府经过调查取证,很快就对这两栋违章建筑实施了强拆…… 经过一年来的实践与探索,我市的网络问政工作在密切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大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公开、透明的网络问政平台得到解决,群众“投诉无门”的现象得到了改善。据统计,去年6月21日至今年7月21日,韶关民声网和韶关家园网网络问政平台共受理网民问政留言11894条,其中,按时办理回复10872条,占91.4%;受到网民跟帖表扬的327条。我市网络问政“汇民智、解民忧、优环境”的特点进一步显现。 通过网络问政平台,党委政府能够最大范围、最近距离、最为顺畅地与群众实现交流互动,达到听民意、知民情、集民慧的目的。截至今年7月底,韶关民声网、韶关家园网共收到网民建议类4117条,成为汇民智的新渠道。同时,我市网络问政工作本着民生为重的服务理念,努力做到重民生、解民忧、促民和,对网民提出的1104条诉求类问题,能够马上解决的,相关部门立即着手处置,成为解民忧的新途径。网络问政工作的开展也促进了政务的公开、作风的转变、效能的提升,有效促进了政府与网民之间的信息互动,有效地提升了机关部门的办事效率,成为优化政务环境的新载体。由此,也形成了具有我市特色的网络问政工作经验。 机制保障提升问政“参与度” 网络问政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常委会多次听取有关网络问政工作的汇报,研究部署网络问政工作。各单位“一把手”都亲自担任网络问政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各单位分管领导,对问政帖亲自审核签转,有力的推动了网络问政工作的深入开展。在落实机构方面,目前,市委已专门成立了网络问政机构,各地各单位按照要求,也相应的建立了工作机构,落实了工作人员、工作场地、工作设备。实现机制保障监管到位,网络问政“参与度”不断提升。 严格程序确保问政“能见度” 去年以来,我市先后发文,对问政帖受理、回复等程序和事件做出明确的规定。包括:相关部门在24小时内跟帖作初步受理,5个工作日内作出阶段性回复,比较复杂、涉及多个部门的问题在15个工作日内回复。同时,各地各单位在办理网民问政事项的过程中,基本上形成了“网上问题收集—提出办理意见—分管领导批示—职能科室处置—领导签批—网上回复”的办理流程,对网民反映的问题基本做到有记录、有措施、有落实、有反馈,网络问政“能见度”不断提升。 倾听民意拉高问政“认同度” 在开展网络问政工作中,各地各单位以促进和谐、关注民生、服务百姓为宗旨,及时有效地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民排忧解难。特别注重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注重解决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注重解决群众反映的重点难点问题、注重解决群众对党委政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对群众所提意见和建议的采纳,并以切实的行动予以落实,使群众切实感到党委政府对民声的重视,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贴近民生重视实效,市民对网络问政的“认同度”不断攀高。 下一阶段,我市网络问政工作将从政府部门,向党委、人大、政协系统延伸,从而逐步实现网络问政对我市党政工作的全覆盖。我市党政部门将主动上线与网民交流,广泛了解社情民意,把网络问政工作作为了解、引导舆情民意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一些重大决策、重点项目、重大社会事件、群体性事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在网络问政平台及时发布党委、政府的声音,加强正面引导,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
|
|
|
|
|
|
|
|
最新图文
|
|
|
最新要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