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樟树中学出台公告,向全校学生发出“拒绝早恋,净化校园”的号召,公告中显示,“严禁异性同学在校园内做出过于亲密的举动(如牵手、拥抱等)。该校相关负责人11日向中新网记者表示,“目前尚无处罚违反规定学生的例子,公告更多的是起到政策引导作用。”(3月12日 中新网)
不反对学校出台“恋爱禁令”的良好初衷,然一纸禁令能阻挡情窦初开的男女学生之间的亲密交往吗?
应该承认,时下中学生早恋现象比较普遍,甚至有低龄化倾向。怎样对待早恋,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感与学习的关系,显然已成为学校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道复杂的教学难题,它绝非一纸禁令或规定男女交往距离不能小于50厘米就能破解的,必须在教育方法上下功夫,在思想感化上做文章。否则,只能适得其反,有违教育目的和学生成长规律。
学校培养的是未来的“社会人”,而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孤男寡女”。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随着性生理的发育成熟,自然会对异性产生好感、好奇和仰慕,并渴望与其接近。据专家调查发现,有50%的少男和35%的少女爱过异性,有33%的少男与29.1%的少女有过单相思的经历。因而,男女学生正常交往,既使偶尔有“亲密”举止,不必恐惧“封杀”,而应谆谆善诱、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变化。
显然,面对学生的亲密交往一禁了之,这不是教育的目的,反而暴露出了学校对学生情感教育及性教育的盲点,视之为洪水猛兽,不敢面对,不愿触及,更不能启齿。稍有苗头,便如临大敌,一律禁绝。表面看,校园“净”了,实质上却是损害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其培养出的不外乎是“套中人”。
教书育人是学校的职责所在,而育人就包括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恋爱观等方面的教育。“恋爱禁令”只能说明学校教育手段的简单和粗暴,它有悖于育人的本质涵义,不可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