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国内,银行卡却莫名其妙在国外被人盗用消费,起初误以为是银行系统出现问题,经调查原来是遭遇了高科技犯罪。近日,这离奇的事情让魏先生着实郁闷了一阵子,好在经过法院调解,银行最终赔偿了魏先生的损失,但这起案件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您的银行卡真的安全吗?
人和卡在国内,国外却出现交易
魏先生今年50岁,2009年6月,魏先生的儿子准备到美国留学深造,为了方便儿子在国外生活,魏先生特意为儿子办理了一张银行卡。
“我是某银行的白金卡客户,根据银行针对该卡型提供的VIP服务,我用自己的白金卡为儿子申请办理了一张附卡,主要用于他在美国消费使用。”原本以为使用银行卡方便快捷,可不料就是这张小小的卡片却给魏先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
2012年5月至7月,魏先生的儿子放假回国,一家人许久未见,自然格外亲近。然而6月27日,魏先生的儿子在国内通过网上银行突然发现,其所持有的附卡,居然于6月15日在纽约分三笔消费支出1848.35美元。
“当时我觉得十分吃惊,自己明明身在国内,卡也在身上,6月15日当天并无任何消费,这近2千美元的消费支出从何而来?”小魏说起当时的情况仍有些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魏先生得知此事并没有十分着急,他以为一定是银行的系统出了错误,遂于第二天通过电话向银行客服查询,可得到的结果却是该卡被证实确有消费。
人和卡都在国内,怎么会在国外进行消费?魏先生在不解之余决定要向银行讨个说法。
遭遇高科技犯罪,几经周折法院调解获赔
经过数次沟通,银行并不认为自己存在过失,但对于为什么会出现上述问题,银行始终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对此,魏先生深感不满。
“我按照银行流程提出了书面争议申请,可几个月过去,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我遭受了损失不说,关键是搞不清原因让人十分郁闷,时间久了不知道会不会对我的个人信用产生影响?”
眼看协商无果,魏先生向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银行赔偿自己的存款损失人民币11718.539元,并承担利息损失。
在准备向法院起诉时,魏先生通过熟人将问题反应到了该银行的总行,经过总行调查,2012年11月21日,总行查明该三笔交易系“伪卡交易”,“责任应由发卡行自行承担”。
至此,魏先生才得知自己遭遇了高科技犯罪,银行卡被人伪造后盗用消费。但如果要去美国进行刑事立案,成本过高,所以魏先生仍旧选择追究国内银行的民事责任。
“我们之间有合同,银行应当保护储户的财产权益不被侵害,其未尽到保障交易安全的义务,理应赔偿我的损失。”
法庭上,因该银行总行已就此问题进行调查,并提出了处理意见,银行负责人在法官的主持下表示愿意赔偿魏先生的全部损失。5月20日,双方达成调解,银行一次性赔偿魏先生存款损失11718.539元。
法官提醒:鉴于银行卡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可或缺,如何保护好自己的银行卡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注意的问题。主审该案的昌晓艳法官借此案为大家支几招,防范“伪卡交易”:
第一、要注意银行卡的使用安全,密码不要轻易透漏给别人,使用时应注意遮挡密码,不要在刷卡消费时轻易将卡交给陌生人,以免被不法分子趁机复制后盗用。
第二、最好将自己的银行卡与手机绑定,一旦卡被人盗用,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提示消息,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
第三、如果遭遇“伪卡交易”,要第一时间选择报警,并及时通知银行,暂停银行卡的使用,同时注意收集保管好证据,为日后索赔做好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