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简介 图片新闻 法官说法 信息公开 法观中山 裁判文书 法院公告 法院文化 网上视频  
文章 来源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片新闻 >> 正文
中山市金融纠纷集中调处中心“探访记”


2025-11-04  【收藏本文

近日,中山市金融纠纷集中调处中心正式启用。记者第一时间奔赴现场进行实地“探访”,一起来看。

1029日,中山市金融纠纷集中调处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石岐街道孙文东路揭牌启用。这座总面积达2100平方米、集“立、调、审、执、研、协”于一体的专业化平台,已凭前期扎实的筹备工作交出亮眼“预热答卷”——今年19月,其依托的核心机制已在前端化解金融纠纷超4300件,涉案金额逾9.2亿元。这并非偶然,而是2024年中山提出探索建设金融纠纷集中调处中心规划后,各部门协同推进、“边试边建”的阶段性成果,也为此次平台的正式启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由市中级人民法院牵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山监管分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山市分行、市司法局、市银行业协会、市地方金融协会等部门共建的“一站式金融解纷枢纽”,该中心不仅是规划落地的具体实践,更精准破解了传统金融纠纷处理中的诸多痛点,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落地的实践样本。

前期筑基:以问题为导向,下好改革先手棋

中心内设审判法庭、调解室、多功能室、律师休息室和综合办公区,目前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金融审判执行团队(以下简称金融审执团队)、中山市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联合会调解工作室已常驻办公,实现司法审判与调解力量的深度融合。

中心核心的前端解纷机制早已提前运转。”揭牌仪式上,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的一句话,点出了平台建设“规划——筹备——落地”的连贯逻辑。今年19月的269宗司法确认案件(涉案1.1亿元)、4058件利用“和解先行机制”化解的纠纷(涉案8.1亿元),正是2024年中山启动规划后,法院系统联合多部门先行测试核心机制的成果,而推动这一改革的深层动因,源于金融领域日益凸显的解纷需求。

中山市场主体超69万家,金融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各类金融纠纷案件也持续攀升。以市第一人民法院为例,约6人的金融审执团队每年需处理超万件金融案件,人均年办案量超两千件,相当于每个工作日至少要办结8件。“案多人少”的矛盾已成为制约解纷效率的关键瓶颈。更让市民困扰的是,过去银行未设专门的和解专员,导致在沟通协商环节常常面临“不知道找谁”的尴尬局面,容易陷入漫长的诉讼等待,耗费大量时间、金钱与精力。

这些痛点,让建设规划不再停留在纸面:从组建团队调研传统模式弊端,到设计多元解纷框架,再到提前测试司法确认、前端化解等核心机制,中山用“边试边改”的筹备模式,确保了平台启用即能高效运转,也让本次的正式落地成为水到渠成的改革成果。


机制破局:创新设计,破解“对接不畅”与效率难题

为破解“案多人少”“市民对接不畅”两大痛点,中心在机制设计上打出了精准组合拳,其中最受市民关注的便是创新推行的“和解先行制度”。

该制度彻底改变过去银行多头对接、程序繁琐的状况,要求各银行选派党性强、业务精的骨干担任“和解专员”统一对接,在金融借款合同、银行卡、信用卡、金融不良债权追偿权等四类高频纠纷中,做好与市民的协商调解工作。这一制度不仅让市民有了明确的“对接人”,更因和解专员熟悉本行金融产品政策、拥有和解方案主导权,大幅提升了协商成功率——今年19月前端化解的4058件纠纷均是通过市民与和解专员直接协商达成和解的。

为支撑“和解先行制度”落地,中心同步搭建“香山智和”一体化信息平台,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为双方搭建沟通桥梁,行业协会调解员还可根据需求参与协商,最终形成“银行和解先行—协会调解递进—法院诉讼托底”的递进式模式。这种模式将解纷责任从过去的“第三方主导”前移至“当事人自主协商”,既减少了政府资源消耗,又让市民省去了诉讼奔波之苦,实现“群众减成本、政府减负担”的双赢。

与此同时,针对已达成调解意向的案件,中心配套推出“司法确认机制”:由金融消保协会调解员主持调解,达成协议后提交法院审查,符合条件的出具司法确认书,赋予强制执行效力,且全程不收取任何诉讼费用。今年前9个月,该机制已为当事人节省诉讼费约60万元,既解决了“调解协议执行难”的顾虑,又进一步降低了维权成本,与“和解先行制度”形成“前端协商+后端保障”的机制闭环。

当天下午,一起金融纠纷案件在中心开庭审理。

科技赋能:破解审判压力,为高效解纷注入“智慧动力”

和解专员制度与司法确认机制的高效运转,离不开数字化平台的硬核支撑,市第一人民法院金融审判团队“6人年办万件案”的压力,也正通过科技赋能得以缓解。

中心打造的“香山智和”平台,核心作用在于打通法院、调解组织、金融机构的数据壁垒,实现立案、和解、调解、审判、执行的“一网通办”:通过要素式批量立案功能,同类金融纠纷可批量导入系统,避免重复操作;借助智能筛查功能,能自动识别重复立案情况,减少司法资源浪费;更关键的是,平台配套“统一裁判标准、统一证据规则、统一文书模版”的“三统一”机制,让法官无需再为文书格式、证据认定耗费过多精力,审理效率大幅提升。

这种“科技+标准化”的双重支撑,不仅让现有6人审判团队的工作压力显著减轻,更让中心具备了应对更大解纷需求的能力。中心启用后,预计每年可处理金融类纠纷45万件,是过去第一法院金融审判团队年办案量的数倍。这一承载力的提升,并非依赖人员扩张,而是源于“非诉调解+科技赋能”的模式创新——通过前端和解、调解拦截大量纠纷,再用智慧平台提升剩余案件的审理效率,从根本上破解了“案多人少”的矛盾。

长远价值:从解纷平台到治理样本,赋能大湾区金融高质量发展

当中心凭借“规划先行、机制创新、科技赋能”的组合优势,年处理案件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时,其意义已超越单一的“解纷平台”定位,成为中山优化金融治理、服务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支点。

从地方发展看,中心为中山优化金融营商环境提供了法治支撑:高效的纠纷化解机制能帮助金融机构快速处置不良资产,减少因纠纷拖延导致的经营风险;同时,企业和市民在融资、用卡等过程中遇到纠纷时,能通过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解决,增强了市场主体对金融环境的信心。

从社会治理看,中心是践行“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通过将“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今年前九个月,前端化解超4000件纠纷,相当于减少了大量的金融诉讼增量,有效缓解了司法压力,为社会和谐稳定筑牢法治根基。

从大湾区视角看,中心创新的“和解专员+智慧平台+多元协同”模式,精准对接了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对“高效金融治理”的需求。其“边试边建”的筹备模式、“痛点导向”的机制设计、“科技赋能”的效率提升路径,不仅为中山本地金融治理提供了有效方案,更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山样本”,为大湾区其他城市破解金融纠纷难题提供了参考。

金融活则经济活,法治兴则市场兴。从提出规划到正式启用,中山市金融纠纷集中调处中心的建设过程,正是中山探索金融治理现代化的缩影。未来,随着中心与中山“1+6+N”社会治理体系的深度融合,其在源头化解金融矛盾、保障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服务大湾区金融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必将进一步凸显,成为推动区域金融治理升级的“中山力量”。


 
  打印】【关闭

最新图文
法护家安
中山市金融纠纷集中调处中心“探访记”
市人大常委会听取法院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工作报告
中山市金融纠纷集中调处中心正式启用
最新要闻
·委托他人买股票血本无归
·产后患抑郁症酿惨案年轻妈妈溺死亲
·利用虚假资料骗取银行贷款4000
·女出纳侵占300余万炒金获刑
·轿车逆行撞的士驾驶人肇事逃逸
·顾客洗桑拿被盗22万余元财物
·男子不愿入传销组织被体罚致死
·保安厂内锤砸前妻后自杀
·抢劫遭抵抗杀死前雇主一“90后”
·热心救人者竟是肇事者
中山市中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东区兴中道16号  邮编:528403
中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 :0760-88868294
中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值班室 :0760-88880600

主办单位:中山市中级人民法院  设计制作及技术支持:中山网  粤ICP备11053359   粤公网安备 44200002443385号